2、填报志愿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知分填报志愿可以高枕无忧
今年福建省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知分填报志愿虽然让考生明确了自己的分数和位置,但是,仍然无法解决永远的盲区——考生仍然无法知道其他人怎么填志愿。
例如,如果知道自己的分数是在全省理工类的前200名内,如果北大和清华各在福建省录取100名理工类的学生,考生仍然无法确定是否要填报清华还是北大,因为他不清楚排在他前面的199人中,报清华多,还是报北大多。
要警惕高分扎堆,它是知分报志愿的典型风险特征,道理很简单,一个本来只能上一般学校的考生如果意外考了高分,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学校,这样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现象。
教训:去年是福建省首次的知分填报志愿,从去年的录取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为高分扎堆而落选。
建议:(1)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冷静地选择学校,尤其是高分考生更应冷静和理智。
(2)与拟选择的第一志愿学校取得联系或上网了解学校近年来的录取情况,进行理智的选择。
(3)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志愿的选择。当你觉得把握不大时,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填志愿应以能命中为努力方向,而不能抱着中不了明年再考的想法。
误区二:思路单一
通常,考生在选择志愿考虑的思路有以下几种:
1.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
2.今后拟从事的职业或工作。
以上两种主要考虑专业选择,不太在乎学校,只要能满足专业就行。
3.考虑学校的名牌效应或学校的实力。4.从地域上选择学校,如选择某地区的高校,例如,一心想到北京去读书,只要北京的学校就行。5.求稳的心态,只要能上学,不在乎什么学校。
以上三种主要考虑学校的选择,不太在乎专业。
建议:更完整的应是将学校和专业结合起来选择,只考虑专业选择面太小,只考虑学校容易被束缚在某几所学校中;此外,还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要慎重填报民办或独立学院。
二、填报志愿遵循五大原则
(一)选准第一志愿院校和专业
A 选准第一志愿和专业。
建议:1.第一志愿是决定考生能否录取的关键,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有重点地选择有关批次的第一志愿,即考生在填报第一志愿时,要尽量使志愿与自己的位置相靠近。
2.参考志愿是补空缺的,按照以往经验,有可能考生所填报的参考志愿一所都碰不上。
3.那些平时考试排名较后或是竞争力不强的考生,不妨直接选择比较冷门的或比较边远的院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
实例:(说明第一志愿的重要)。
考生:文科考生A考分为592,(当年本一线534分,该生全省文科第174名)。
志愿:填了两个:本一批第一志愿填了北京大学,参考一填了复旦大学,其余志愿都未填。
结果:落选。
点评:当年北大文科计划25名,本一上线51人,实际录取31名,最低分596分;复旦第一志愿录取满额(588分)。考生仅填报两个志愿,未留余地而落选。
B 要认真选择第一志愿院校的第一专业
建议:1、在每个批次的第一志愿,考生可以选报的四个专业中,第一个专业应该是自己最喜欢也是实力可以达到的,第二个应该选择那些求稳的专业,第三和第四应选择保底专业(见上述志愿模式表)。
C第一志愿其他专业的选择和服从校内专业调剂至关重要
建议:因为如果四个专业都是热门专业,第一专业排不上就等于四个专业全部落空,而且很多高校在第一专业和第二之间都规定专业级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