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构筑山东人才高地 ——山东省教育厅齐涛厅长谈高校“扩招” 本报连续开展的“高校扩招好不好?”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碰撞,表达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极大关注,同时使我们的讨论不断深化。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本报专访了省教育厅齐涛厅长。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声音和态度,有助于使我们的思路更为理性,更为清晰。
让山东孩子怀揣大学文凭闯四方
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扩招,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两年,全国多数地区都放缓了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山东的速度也有所放缓。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山东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山东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也仅居全国中游,因此,面对山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考生大省,无论是从山东孩子上大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山东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我们都不能盲目“刹车”,而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份厚重的责任,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今后五年,在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的前提下,我省仍将稳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记得,曾在山东任职的一位领导说过,过去咱们山东人穷,只能背着麻袋,背着煎饼闯关东,下南洋;如今,我们应该把山东建设成一个人才高地,让山东的孩子怀揣大学文凭闯天下,而不是形成一个人才“洼地”。我认为,这话说得很深刻,很到位。
今后几年,山东的高考人数保持在80万左右,估计2008年是最高峰,2010年后趋向平缓,2013年生源可能明显减少。因此,我们提出,今后五年继续扩招,201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60万,毛入学率达到2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
长期以来包括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对高等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还存在着认识误区,这里有一个“扣”需要解开。比较典型的观点是,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人才、高端人才的精英教育,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就有了干部身份、城市户口和事业单位。在九十年代以前这样的认识是成立的,但在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功能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对高等教育我们应该有个新的认识。
一是高等教育由过去的身份性教育变为学历性教育,其标志性事件是大学毕业生派遣证改为报到证,这一改革标志着高等教育的性质、功能的改变,即由过去身份性教育变为学历性教育,并逐步向素质能力教育的转变。二是由过去单一的精英教育、高端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目标由过去培养精英人才转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国家不再包分配,包工作,大学毕业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已是正常的事情了。上大学的目的只是提高素质,提高能力,多一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而已。
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难”议论纷纷,其中一个观点归结于大学扩招上,这有失偏颇。且不说孩子多上几年大学可以延缓就业压力,难道孩子不上大学就不需要就业?中学毕业生就业不是更难吗?其实,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家长与学生期望值的错位。很多人都认为上了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就能解决一切。更多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只能当白领,不肯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这种对大学毕业预期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扩招的误解。我们希望媒体多一些这方面的讨论,多做一些引导和解释工作。在这里,感谢《齐鲁晚报》开展的“高校扩招好不好?”大讨论。
客观理性看待扩招“阵痛”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阵痛”是难免的。比如有人提出的就业难,大学生质量下降,高校贷款压力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
就业预期问题,我刚才谈了一些。另一个问题是多元化能力观问题,大学毕业并不代表着就具备了就业能力,文凭不等于能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的评估体系,强化就业方面的权重,把招生计划和就业率结合起来,引导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校质量问题,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质量下降了,这有个对比的问题。将目前庞大的大学生整个群体和过去“精英教育”时代少量的大学生相比,应该承认,平均质量不如以前。但拿出现在学生的1%和过去的1%相比,我相信,不会比过去的差。但我们应该清醒看到,扩招带来了高校教学的系列矛盾,比如师生比,教师课时量增加,科研“充电”时间少,图书、实验仪器生均减少等等,都需要我们加大措施,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关于高校贷款压力问题,有一个利益关系摆位问题。我们承担一点贷款压力,但加快了高校新校区建设速度,满足了更多孩子上大学的需求,这个利益应该是最大的利益,应该是第一位的。况且,总体算账看,这几年我省新校区建设成绩非常明显,在在校生是原来的近4倍的情况下,2005年生均建筑面积与2000年的37(平米/生)基本持平,满足了教学需要,2005年生均占地面积92(平米/生)高于2000年84(平米/生)。全省普通高校固定资产2000年为58亿,2005年为405亿,增长6倍多。尤其是这一轮建设之后,我们无需再扩建新的校区,就足以满足未来5年扩招的需要。这个基础性的建设应该说是山东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最后,借此机会,真诚地向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