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考恢复三十周年。三十而立,高考成熟了。他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就像一个中年人,一方面他春秋鼎盛,而另一方面他也必须加强锻炼,应该注意可能存在的身体隐患了。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近两年高考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作弊。
那么我们在高考考生数量屡创新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高考的质量呢?
教育部5月28日对外宣布,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人数比去年又增加了60万,已经达到1010万人,报名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同时今年高校计划招生人数也达到了567万,比去年增加了27万。两数均创历史新高。
高考报名的数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高考质量是否也能确保就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而保证高考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击考试作弊。
5月2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向媒体披露:目前高考作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和高科技化趋势。防止作弊光靠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矛盾双方的对抗手段也早已经从"道德层面"延伸到了"技术层面"。
这种技术对抗可以追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A、B两套试题推出,就是为了防止考生左顾右盼。但是随着枪手替身隐蔽身份的手段日益巧妙,随着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摄像监控设备、指纹验证系统、手机屏蔽技术、甚至电子探测狗都开始被运用在高考考场上。各地防范作弊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去年的高考中,仅北京一地,各区县防范作弊的技术投入就都在580万元以上。这样的建设今年还在加强。
如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就将对26个考点的试卷运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试卷运送车将全部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试卷运送过程中的一切情况都将处在监控之下。在报警状态下,指挥中心可通过安放在车辆内部的摄像机,及时抓拍到车辆内部的图像,便于指挥中心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做出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理,也为日后取证做准备。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而与技术手段相比,打击作弊最大的软肋还是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因为法律震慑不够,才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借高考作弊大发不义之财,甚至还有教育者也参与其中。2005年贵州省纳雍县18人合谋作弊,六名教师参与其中,即是典型案例。于是,有专家呼吁:只有加大违法成本,才能有效抑制违法冲动。所以打击作弊除了继续加强技术保障,更要加强制度法规建设。
一千多万人,光管"看"显然不是行的,更要靠人的自觉。而自觉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激励,二是负面约束。做的好的,我们要让他感到自豪,做得不好的,要让他感到害怕。在达到这两方面的目的,其实都要靠制度建设。相比之下,我们对约束制度的需求更加迫切。
针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作弊现象,今年招生考试部门将推出更加严厉的举措,予以打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起,教育部将实施部、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管理制度。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严重违规的考生,如使用手机、对讲机、"耳麦"等无线通信工具内外勾结进行作弊的,其违纪情况将被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不只高等学校、招生单位在录取的时候可以查看,甚至等到考生毕业找工作时,将来的用人部门也可以查询。
这意味着考生作弊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污点可能伴随终身。同时,考场管理也将更加严格。以往考试开始后60分钟考生就可以交卷出场。而今年的新规定则要求,考试结束前半小时考生才能离开考场。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压缩考场内外串通的空间,使勾结作弊难上加难。
教育部门同时要求:各地招考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考场实施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内外非正常的无线通讯联系,所有考试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重点是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的防范、识别及处置能力,提高反作弊工作水平。培训考核不合格就不能上岗监考。考场电子监控录像需保留半年备查。教育部也将加快国家教育考试考场监督巡查网络平台的建设,今年将有更多的省区市覆盖入网,以便教育部实施即时网上巡查,防止出现不同地区监考尺度松紧不一的状况。
5月2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还首次透露:国务院对高考作弊问题十分重视,目前正在加紧进行防范高考作弊的立法准备。相关文件已经经过了至少八次修改。一旦相关法规出台,考试作弊就将从违纪问题上升为违法问题,作弊人员也将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
此外检法部门也正在研究针对考试高科技作弊的司法解释。公安部也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高考期间应增派警力维护考试秩序和环境,严防有害信息破坏高考正常进行。一场声势空前的"高考作弊"阻击战,正在打响。(央视国际) |